明君和昏君结合体: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最早被封为楚王,武则天时代改封为临淄郡王。长安年间担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迁卫尉少卿。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李隆基可以称得上是明君,也可以被称为昏君,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巅峰,同时又引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导致百姓生灵涂炭,让唐朝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这位传奇的帝王终究还是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是非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

杜甫评价李隆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王夫之:“若唐玄宗之晚节,未尝安危而利灾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丧败,则虽知张九龄之忠,而终幸李林甫之能宽假以征声逐色之岁月,故言之而必不听。”

英雄出少年

李隆基小时即有大志,但并不为武氏家庭重视。7岁那年,他例行至朝堂举行祭祀仪式,金吾将军武懿宗对其随从大声呵斥,隆基立刻声色俱厉斥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我骑从?”据说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对他另眼相看了。第二年,隆基被封为临淄郡王。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这是隆基曾一度兼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县)别驾。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操于妻子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张柬之均遭贬逐,太子李崇俊等被杀,武三思等沉滓余孽迅速泛起,韦后又援用其从兄韦温等掌握大权,纵容安乐公主卖官封爵,又大肆建筑寺院道观,奴役人民,可谓朝政日非。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中宗被妻女鸠杀。韦后准备效法她的婆婆武则天做历史上的第二个女皇。这时,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还有相当的势力,李旦的第三子隆基也在悄悄积蓄力量,身边已有一批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后决意将其置于死地。但李隆基绝非等闲之辈,还没有等韦后动手,他便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率羽林军万骑抢先攻入皇宫,将韦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恢复了睿宗李旦的帝位。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不过唐睿宗也是一个昏庸的帝王,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布,太平公主恃拥戴睿宗有功,大树私人势力,左右朝政,她开始认为隆基年轻,所以对他不以为意,后来,看到隆基十分明断果决,对自己专权不利,于是便把攻击的目标对准了隆基,她造舆论说,现在的太子不是长子,不应当立,立了必有后忧,阴谋废之。隆基地位并不稳定。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睿宗让位给太子,隆基即帝位,但三品以上的官员的任免及重大军国大事行政仍然由睿宗决定。这期间,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可谓剑拢怒张,先天二年七月三日,玄宗抢先下手,率厩牧兵镇压了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黜逐。到此,动荡的局势才稳定下来。李隆基获得了全部权力,是年,改元开元。

开创开元盛世

李隆基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李隆基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在渭川见面时,李隆基提出他当宰相, 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玄宗一一应允,他这才同意。“十事要说”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姚崇上任后, 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国家渐入正轨后,李隆基要以法治国。这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为政期间,他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罢相。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张说上任后,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开元十三年(725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张说后的几位宰相,都因为不和而被罢免。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李隆基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李隆基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李隆基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对儿子视作草芥

李隆基很像李世民,他果断而神勇,善于任用人才,武则天也非常喜欢他,但是他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听不得别人的纳谏,此外,李隆基对于自己的儿子并无感情,说杀就杀,这跟李隆基成长的环境有关,当时政局动荡,人人都在争权夺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明君和昏君德矛盾综合体:唐玄宗李隆基

李世民则不然,李世民那是爱子心切,李承乾叛乱想上位,李世民还是千方百计保住他的性命。而李隆基面对自己疑似背叛的儿子,也没有调查,直接废为庶民,并且一下杀了三个儿子。

关于唐玄宗废太子,并且一次杀死三个儿子的事件,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就不一样。

《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李隆基称帝以后,立李瑛为太子,李瑛的母亲是赵丽妃,赵丽妃是个伎人,有才貌,善歌舞,唐玄宗对她非常宠爱,到了开元初年,武惠妃得宠,赵丽妃等妃子日渐失宠,但是李瑛依然为太子,武惠妃呢,也有自己的儿子,就是寿王李瑁,唐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母子,对待李瑁要好过其他儿子,甚至比太子还好。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就开始了陷害李瑛。

先是向唐玄宗哭诉,说太子李瑛在朝中结党,想加害武惠妃母子,李隆基听了之后大怒,鲁速猜想这个怒并不是太子要加害武惠妃,而是太子结党,于是唐玄宗就想将李瑛废黜,结果被当时宰相张九龄给劝阻。

消停了一阵子,武惠妃联合杨洄,向唐玄宗诬告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还有太子妃的哥哥薛锈经常一起密谋,意欲篡位,唐玄宗听说以后,又找宰相商议,这个时候的宰相已经变成了李林甫,而这个李林甫是偏向李瑁的,就对唐玄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不便发表建议。唐玄宗便把李瑛、李瑶、李琚废为庶人,薛锈流放,没过多久又把这三个儿子给杀了,天下的人都觉得非常可惜。并为李瑛鸣不平。

而在《新唐书》中,对于李瑛三兄弟谋反的事描写的更详细,武惠妃召集三兄弟,说皇宫内有小偷,于是三兄弟披甲携带武器进入皇宫,武惠妃又叫来唐玄宗,说这三个儿子谋反,唐玄宗赶到后看到太子和另外两个儿子穿着盔甲,携带武器,就信以为真,便把他们废为庶人,并且杀死。

可以说,这三个儿子的悲剧是唐玄宗多疑且偏听偏信造成的,唐玄宗和唐太宗都是在斗争中成长的,二人都多疑,但是唐太宗是自信式多疑,而唐玄宗是毫无根据的多疑,而且唐太宗调查过后才发做决定,而唐玄宗偏听偏信,导致三个儿子被误杀。

抢了儿媳当贵妃 从此玩物丧志

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 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

杨贵妃上马图 钱选 卷纸本设色 纵29.5厘米 横117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李隆基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凄凉离世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侍卫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已久的李亨亦驾崩。

李隆基在执政前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就像他在铲除了太平公主之后,将年号改为“开元”时的初衷一样。在他的统治之下,唐朝出现了一片开元盛世之象。他选贤任能,提拔贤臣,整顿吏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使唐朝的发展更加迅速。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在李隆基执政后期,大概是在一片安乐之中待得太久,消磨了李隆基的斗志与锐气。他渐渐变得与一般的昏君别无二致,荒废朝政,亲近奸佞,疏远贤臣,使朝堂陷入混乱。再加上他错误的政治决策,终究还是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从兴盛走向了衰败。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的功与过都是那么的突出,他是有性格缺陷的,他的盛世是建立在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三朝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说躺在巨人的肩膀上,前期还能励精图治,后来就腐化堕落,任用奸臣。这才导致盛唐一下衰落,有如此大反差的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唐朝的大儿子(嫡长子)都是倒霉蛋

李渊是隋朝的外戚,夺取政权,结果李世民弑兄逼父当上皇帝(李建成也不是好玩意,早早就跟李渊的妃子有一腿。)

李治在李世民挂之前就跟李世民的妃子武媚娘有一腿,

武媚娘更屌,为了上位,把自己女子掐死(历史存疑),夺自己儿子的皇位。李显也是牛人,知道自己老婆和别人通奸,结果丫跟没事人一样,最后还被毒死了。结果李旦,太平公主这些人逼自己老娘退位。

李旦这厮又把自己侄子李重茂的皇位夺了,太平公主又想把自己侄子李隆基剁了,李旦也想。结果李隆基这家伙就把自己老子幽禁了,把自己姑姑逼死了。他看到自己儿媳妇漂亮,找个理由把自己儿子杀了,抱得美人归,结果这个美人也在安禄山的胯下娇喘呻吟结果他儿子又逼他退位了,太厉害了。

贯穿李隆基一生的三大政变

唐隆政变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在景龙四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韦皇后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主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欲先发制人。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相王报告,李隆基认为自己是为国除害,不用通报,决定背着相王行动。

唐隆元年六月,李隆基等人穿便服,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入夜后,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当夜,葛福顺突袭御林营,诛杀韦后党羽,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先天政变

太平公主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怕再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

据称太平公主和窦怀贞、岑羲、萧至忠等人合谋推翻李隆基,甚至已经计划在李隆基饮食下毒。魏知古将之报告李隆基,李隆基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弟弟岐王李范、龙武将军王毛仲等率先采取行动。

先天二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李隆基亲率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御林军大将军,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第二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十三日,天刚发亮,玄宗只与杨贵妃姐妹、杨国忠等亲信从延秋门出发,慌忙逃乱。

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这时有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杨国忠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有人用箭射击,杨国忠急忙逃命,逃至马嵬驿西门内,被士兵追上杀死,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你们胆大妄为,竟敢谋害宰相!”士兵们又把他杀了。韦见素听见外面大乱,跑出驿门察看,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众人喊道:“不要伤了韦相公。”韦见素才免于一死。玄宗听见外面的喧哗之声,就问是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

玄宗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陈玄礼禀告说:“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玄宗说:“这件事由我自行处置。”然后进入驿站,过了一会儿,韦谔上前说道:“现在众怒难犯,形势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间,希望陛下赶快作出决断!”说着不断地跪下叩头,以至血流满面。玄宗说:“杨贵妃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宫中,不与外人交结,怎么能知道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说:“杨贵妃确实是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

玄宗这才命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她。陈玄礼等都高喊万岁,然后整顿军队准备继续行进。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